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石文化曾经几度灿烂辉煌,影响深远,她博大精深,与其它文化相辉映,共同筑造东方文化大厦,是文化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今天带您赏析《牧牛图》, 北朝佚名壁画,在宝顶大佛湾南崖西端, 一龛长达近30米的巨幅组雕。《牧牛图》画面用勾线法,线条质朴、沉着、劲健,色彩平涂。雕刻刀法粗犷, 很有山野情趣,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牧牛图》从右至左共十二组造像, 借牧人驯牛的历程,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未牧
其中第一组叫“未牧”,看似一头倔强的牛非要冲出围栏;后面的牧人拼命双手紧拽缰绳,将它拉回,比喻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
初调
第二组叫“初调”,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石雕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比喻修行人开始调息调心,降伏烦恼,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受制
第三组为“受制”,牧牛人上着袒胸露腹对襟衣,左手举鞭驱牛,右手执绳牵牛,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作下山奔跑状,比喻修行人初息已调,贪执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回首
第四组叫“回首”,牧人背着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牛上方刻有一虎下山欲扑噬牛,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比喻修行人的心性已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
驯服、无碍
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而刻,两牧人攀肩耳语而坐,作谈笑状,左边的牛向西立牧人右侧,似谛听状,右边的牛向西跪伏于地,安静地在一旁饮水,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比喻修行人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
任运
第七组叫“任运”,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比喻修行人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
相忘、独照
第八组“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旁边的牛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比喻修行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
双忘
第十组“双忘”,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比喻修行人已是心体澄静,忘却身心,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禅定
第十一组“禅定”,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比喻修行人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融为一体。
心月
第十二组,圆月露出水面,月下及左右刻水纹,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比喻修行人通过逐步的磨炼,由定生慧,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月,一尘不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