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家庙和祠堂是我们常见的建筑,不管是有宗教信仰者或者无神论者,我们对这些都不陌生,但是您是否了解过它们的历史由来与区别,为什么祖祖辈辈香火不断都在延续这种文化呢?接下来,本文带您了解一下,寺庙的由来、家庙与祠堂的区别,让您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寺庙的由来
佛法来中国后才有寺院。因为佛法是方便多门、不拘形式,在印度佛陀在世时并没有,只要有大的场所即可,能容纳佛的经常随众,经上讲1250人,实际上是1255人,连佛是1256人。佛法传到中国就有了寺。
佛法是汉朝时传到中国来的。当时的“寺”是办公机关,直属于皇帝下面一级单位的办事机构;皇帝下面办事的一级单位有9个,共9个寺,长官称为卿,所以“寺”不是庙,它是一个办事机构。
属于宰相下的一级单位称为部,宰相下面有6部,部的长官、首长叫尚书,次长称侍郎;属于皇帝下面办事机构的首长叫卿。
佛教到中国是由皇帝来接待它,那时外交归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内务。
专门办外交的是一个寺,名叫鸿胪寺,专门招待国外贵宾的,就像如今的外交部,该寺的卿就是外交部的部长,就是首长。当时鸿胪寺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时,觉得佛法挺好,谈得很投机,就想把使者留下,但又不能常住鸿胪寺,于是在9个寺之外增设一个寺,即佛寺。
第一批出家人就长远留在中国,不让他们回去,该寺即白马寺。那时首都在洛阳,该寺管佛陀教育,他们的工作是翻译经典、讲解佛经、指导修行。
于是,中国的教育部就变成了两个:一个是皇帝下面白马寺办的社会教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修学的;一个是宰相底下的礼部办的国家传统教育。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寺的起源是这么来的,如今讲“寺”后面来个“庙”字,就不成话了。
庙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庙,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养鬼神的地方称为庙。把寺与庙拿来相提并论,差得太远太远,不像话。
寺不是庙,寺是一个办理佛陀教育的机构,如今政治制度变了,但这个名称一直没有变,形式也没有变。从前皇帝办事的机构是宫殿,那么佛寺也不例外,也是宫殿式的建筑。今天我们看看总统府、行政院、教育部,建筑都是宫殿式的。如今我们名称还保留、守旧,建筑的形式也是守旧,还是用宫殿这种方式,里面的内容却变质了,天天去念经超度死人,跟鬼打交道,佛陀教育不教人、而去教鬼了,这个意义完全颠倒。所以,如今称佛教是宗教,也不是没有道理,跟鬼神打交道,这不是宗教是什么呢。所以,佛陀教育由教育变成宗教,这是很不幸的事。
家庙与祠堂的区别
1、作用不同
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而祠堂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
2、设立不同
家庙设立之前一定有过高官,而祠堂则不需要。
家庙就是为祖先立的庙,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祠堂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初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初堂中裁決。所以,在封建时代,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公堂”的性质。
简单的说,家庙、宗祠都是祭祀祖先、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不是随便什么祠堂都可以称为为“家庙”,只有祖上做过皇帝或王、侯的这样的祠堂可以称之为“家庙”。山东曲阜孔子的祠堂称为“家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庙”。虽然孔子做过官,爵位却未至王侯,但孔子仙逝后受到历代君王祭拜,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所以孔子的祠堂可以称为“家庙”。
在古代“家庙”这一称谓不能乱用,用错了官府是要治罪的,甚至杀头。现在可能不讲究这些规矩了。
家庙与初堂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有其新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作用。
为什么祠堂和庙宇的门槛很高
祠堂和庙宇的门槛总是造得很高。高的原因很简单,旧时女子小脚,又着裙装,门槛造得高了,是为了不让女人可以进去。
祭祀祖先,是中华传统。有人说是儒家“忠孝”的影响,我却不敢苟同。因为祭祀祖先远在商、周便有记载了,只不过最早是“集体祭祀”,发展到后来的“姓氏祭祀”。可惜文革时期一度被破坏一空,好在近年又恢复了一些:陕西在清明祭奠我们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人大副委员长出席,并邀请了当时的国民党主席连战,级别很高!就连云南苗族,也开始隆重祭奠祖先蚩尤!呵呵,很好的事情。炎黄也罢,蚩尤也罢,都是我们的祖先;神也好,魔也好,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其实祭祖、祠堂,和佛教、寺庙是一个道理,像一条纽带,把中华儿女集聚在一起,这便功德无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