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冬至是小团圆的热闹幸福,冬至向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气,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这一天还是“数九”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九个“九”,春天也就悄然来临了。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是中华民族古老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智慧结晶;被上升到“节”,可见意义重大。北方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泉州对应的则是“冬至小年兜”。史籍有载,早在周代,冬至就有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不论南北,至今仍广泛保有冬至祭祖的民俗。“冬至不回家无祖”的说法,泉州人代代相传。慎终追远的传统,在冬至将几代人的血脉情感联结,“民德归厚矣”。
冬至这一天,一大早闽南人就开始各种忙碌,祭天祭祖,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准备家宴,以庆贺团圆丰收之喜,而不论是做什么,冬至的重头戏都有一个字“吃”。
南方的冬至,多是汤圆,至于泉州,则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寓意深远的红白双色实心小丸子。过日子讲究的泉州人,一年有两次吃汤圆的节日:元宵吃“头圆”的“上元圆”,冬至吃“尾圆”的“冬节圆”,寓意着一年从头到尾都团圆美满、诸事圆满。其中冬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是孩子们的快乐源泉——捏鸡母狗仔!这也是泉州人特有的冬至浪漫!
捏鸡母狗仔,就是以本用于搓圆子的面团为原材料,捏出“母鸡”“小鸡”“小狗”等动物造型。由于面团为红白两色,因此鸡母狗仔也以红白两色居多。比起搓圆的单一化机械动作,鸡母狗仔的趣味样式显然更吸引孩子。完成后不只可用于手中把玩,更可放入蒸锅蒸熟后吃,带着甜味儿的软糯口感,也成为关于冬至的舌尖记忆。
那么,泉州人冬节为什么要捏鸡母狗仔?
捏鸡母狗仔,无疑是上古文明传承的体现。最广为人知的上古传说,就是“女娲造人”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这才有了这有情世界的芸芸众生,有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辉煌。
捏鸡母狗仔,就是不忘初心的致敬,是从指间出发直抵内心与灵魂的时空穿越。
“碨米绞粞”说的是将糯米做成糯米粉的过程。糯米粉加水反复揉搓,和成面团,就可搓出圆子。和面时加点“红膏”(红色食用色素),则可搓出红圆。
红圆代表喜庆、福气;红白二色,又有对应男女之说;有的人家会特意将圆子搓成大小不一状,象征全家男女老幼,团圆和乐。闽南的老一辈人习惯说:“冬至节圆搓得参差不齐不要紧,这是父子公孙圆,是全家大大小小,团团圆圆的象征呢!”
冬节的核心意义在于团圆、陪伴。虽然“野答工”(很费工夫),但一家老小有说有笑共搓圆子、煮圆子、吃圆子,就是最美好的时光——这也成为许多人难忘的童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