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往往来自于未知,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越来越高,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足够了解自然的力量了。然而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例如台风、海啸、地震、火灾等等,人类仍表现出了他的无能为力。又比如在这次疫情中,虽然人类已经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但是在面对“食物”的反击时,依然显得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手足无措。
我们对自然的力量不再一无所知,甚至对自然的力量不再敬畏。然而,在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后,我们才发现,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统治者,而仅仅是自然界下大一点的蚂蚱。
过去,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的祖先与动物相处时,往往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古时候对动物的敬畏——动物崇拜。
随着人类智慧和体能上的提升,慢慢地从食物链的底端走到食物链顶端之后,人类对于动物的崇拜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尊敬到了后来的迫害,被残害的动物们再也无法成为人的保护神了。虽然人已经掌握了所有动物们的生杀大权,但自然界中尚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此时的人便开始了造神运动。动物石雕
人们将动物身上的一些特点提取出来,将它们组合形成一个符合自己心中 “ 神 ” 的形象出来,并且在这被造出来的动物身上赋予了人们的美好愿景,如此便出现了一种源于图腾但又超越图腾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龙、凤凰以及麒麟等瑞兽便应运而生了。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其蕴含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龙崇拜历史悠久,且历朝历代都将龙崇拜和皇权结合到一起,将龙视为权利的象征。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龙始终作为贯穿中华文化的一个链条,中华人民也一直视自己为 “ 龙的传人 ”。
对万物心生敬畏,方能与世长存
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一直都用敬畏的眼光去看待。古人深知 “ 竭泽而渔 ” 的道理,动物不但是人类生存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主要来源,同时它们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帮助,比如作为交通工具的马、看家护院的狗等等。古人将动物请上神坛,表现出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无限向往,同时也体现出人对大自然抱有一颗崇敬之心。正是如此,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朱熹在曾在《 中庸注 》中提到:“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 。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中,敬畏之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敬畏天命、敬畏大人以及敬畏圣人言。
敬畏天命,告诫我们要遵从大自然的法则,要用谦逊的态度面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做到人和动物和谐共处,不要为了自身的利益,去做自然的毁坏者!
敬畏大人,告诫我们要遵循社会规律,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比如在这次疫情中,人们都遵守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及时就医等国家的要求和安排,疫情就才可以这么快得到控制。
敬畏圣人言,所谓圣人言,就是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祖先们通过上千年为我们筛选出了可食用的动物,但是由于有的人缺少敬畏之心,偏偏要以身犯险去吃野生动物。
人之所以能够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不仅仅因为我们会使用工具,更多的是因为人作为有思想的动物,懂得 “ 礼、义、廉、耻 ”, 知道用敬畏心的态度去面对大自然的法则。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人并不是自然的统治者,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为保护自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