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心中,狮子与老虎都属于野林中的猛兽,性皆凶悍,都被称为兽中之王。但老虎是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兽类,而狮子却是从国外进口的猛兽。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了老虎,河南濮阳西水坡村出土了一座距今有6000多年的古墓,在祖先遗骨两侧,由蚌壳砌成一龙一虎的形象;距今3000年的河南殷墟的甲骨文中已有“虎”字;在距今2000年的汉代墓穴的画像砖上,更有不少虎的形象,神态逼真而生动。由于虎生性凶猛,人们对它敬畏,将其发展成为威武的象征。在秦汉时期,老虎已经与龙、风、龟一起,成为四神兽之一了。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国家的兵权都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如遇将帅领兵征战在外则皇帝交付“兵符”。“兵符”由青铜制成虎形,所以称为“虎符”。由此可见,老虎已经具备了十分重要的象征地位。
狮子与老虎一样,属猫科动物,但它的原产地却不在中国,而在非洲、西亚和印度等地。根据已知史料,狮子的传入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作为贡品,由外国使者来中国访问时进献给封建帝王的,西汉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西域各国与中国使臣得以频繁往来,狮子也是在这时期传入的。此后至唐、宋,也有各国来中国进献狮子的记载,这时的狮子只是一种性格凶猛的禽兽,被关在笼子里供人参观。
二是随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产生于印度,创始人为释迦摩尼。他29岁时离别妻子与幼儿,云游四方去寻找解脱人生苦难之道,6年后终于觉悟成道,创立了佛教。之后释迦摩尼四处传道,影响大增。随着这位佛主威望的日益提高,他的身世也被神化。狮子既然为猛兽,在盛产狮子的古印度自然成为百姓敬畏之物,所以用五百狮子迎接佛的诞生之说也属情理之事。之后,又说佛在传道说法时也是坐在狮形座上,其传道声洪亮犹如狮子吼。文殊菩萨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其坐骑也固定为一只狮子。总之,百姓敬畏的狮子也成为了佛教中的护法狮。如果说早期外国使臣只是将狮子作为一种奇禽珍兽赠送给中国皇帝,那么随着佛国传入的狮子已经具备了威武、力量的象征意义。
狮子与老虎谁厉害?
老虎的地位按说是外来的狮子不可相比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与此相反,在许多场合,狮子的地位却比老虎重要。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奉行以“礼”治国,“礼”的核心是等级制。因此古代官员服装也因官职品级的高低而规定出不同的装饰纹样,明清两代官服系列中,狮子是二品武官的标志,而老虎却为四品武官的标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需要从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论与文化心理中去寻找答案。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对四周物质世界的认识,认为宇宙间万物皆分阴阳,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古人又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五中基本元素组成,这就是金、木、土、水、火,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因为有这种关系,宇宙世界才能保持安定,只因为有了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才能保持和谐。这种认识论与文化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易经》中说:“风从虎”意思是老虎能兴风,世间一切因台风,狂风引起的风灾皆因老虎而起,只要制服了虎,风灾自会消失。如何制服老虎,人们自然想到了狮子,同为兽中之王,一兽王降另一兽王自在情理之中。我国福建厦门港外的金门、大嶝岛均为海中岛屿,四面临海,常经受疾风侵袭,加之海拔较低,难以抵挡风沙之害。当地百姓相信风从虎,狮克虎,所以特意用石料雕成狮子,蹲立风口以镇煞风害,并将这些石狮美名为“风狮爷”。因此闽南一带也形成了一种石狮信仰的民俗。所以所谓狮能克虎很可能是一种古人对客观世界认识所产生的心里反映。狮子自汉朝作为一种奇禽异兽被进献至中国,进而成为威武、勇猛的象征,狮子终于走出了丛林步入人间,开始了它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之旅。
性格凶猛的狮子被用在建筑大门的两侧守门,它不但成为护卫建筑的瑞兽,神兽,而且也兼有了威武和勇猛的象征,因此狮子不仅出现在大门外,也会出现在建筑的其他外部位上。人们自古喜欢崇拜一些不存在的祥瑞异兽,比如麒麟、凤凰、貔貅,其中最特别的是龙。狮子作为一种本土不存在的动物,在最初引进时,就受到相当程度的喜爱,认为它深具灵性。加上狮子本身外观比较好,适合崇拜。
传说虎为“百兽之长”,能够吞食鬼魅,为了死者的安全,古人有以虎镇墓的习惯。帝陵用石虎为门兽,以唐高祖献陵的石虎最晚,此后北宋帝陵也有列置石虎的,但以不作为门兽。 自古虎就代表杀伐(比如虎符),门口是不会放老虎镇门的。所以,这就出现了在各个大门口守门、护法而且形态各异的狮子。客观的讲,非洲雄狮形象比较有气势,久而久之,便有了狮子守大门,站岗放哨;老虎坐镇中堂,运筹帷幄。